墨香消夏:名帖中的暑熱記憶
進入小暑節(jié)氣,酷熱蒸騰讓人難耐。翻閱古人留下的法書字帖,會發(fā)現(xiàn)他們對炎夏的抱怨竟一點不比今人少。從東晉到明代,王羲之、楊凝式、蔡襄、米芾、宋徽宗、唐寅、馬愈等書法大家在隨意揮灑間,留下夏日生活史的珍貴切片。在空調(diào)與電扇尚未發(fā)明的年代,他們?nèi)绾我怨P墨消暑?他們的“避暑良方”又透露了怎樣的生活美學?
暑熱帖:墨跡中的溫度計
中國書法史上最早的“高溫記錄”或許要追溯到東晉王羲之。在多件留存至今的尺牘中,他均寫到酷暑難熬的狀態(tài),如《熱日帖》《大熱帖》《毒熱帖》《足下疾苦帖》等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明·馬愈《暑氣帖》現(xiàn)藏故宮博物院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宋·趙佶《夏日詩帖》現(xiàn)藏故宮博物院
《今日熱甚帖》也是王羲之的夏日書法作品。這件僅存摹本的尺牘,它寥寥數(shù)語,道盡熱浪欺身的苦楚:“今日熱甚,足下各勿勿,吾至乏,惙力不具”。
此帖寫于何時何地,寫給何人,現(xiàn)已不可考,有人認為這是他晚年居于紹興所寫。這幅帖實為尺牘,是寫給友人的書信,言語簡樸,無一字贅余。信中囑咐友人切莫奔波,天氣太熱,自己也困乏不堪。
楊凝式的《夏熱帖》(現(xiàn)藏故宮博物院)也是一封書信,他呈現(xiàn)了另一種生活狀態(tài)。這位歷經(jīng)唐末亂世的書法家寫道:“夏熱,體履佳宜,長□酥蜜水,即欲致法席……”這封書信年代久遠,多有字跡漫漶、辨識不清處。該帖是楊凝式唯一的傳世草書作品,字體大小錯落,筆勢奔放,恰似暑氣中的心緒波動。
北宋蔡襄的《暑熱帖》(現(xiàn)藏臺北故宮博物院)記載了更具體的避暑場景:“暑熱,不及通謁,所苦想已平復。日夕風日酷煩,無處可避,人生韁鎖如此,可嘆可嘆……”作為朝臣,蔡襄因酷暑暫停公務拜訪,但字里行間仍保持嚴謹禮數(shù)。此帖用筆沉穩(wěn),結(jié)體端莊,與其說是在抱怨炎熱,不如說是展示士大夫在惡劣環(huán)境中的個人修養(yǎng)。他在書信中說,天氣酷熱煩悶,無處可避,由此生發(fā)出人生中的束縛也大抵如此的感慨來。
避暑之道:物質(zhì)與精神的雙重消夏
書法家的暑熱帖往往透露出更多生活智慧。
從《夏熱帖》能辨認的字跡看,楊凝式將酥蜜水視為消夏佳品,還打算將其分享給友人。酥蜜水是什么呢?它是用藏于地窖的冰塊,加上酥油與蜂蜜混合而成的一種冰飲。唐宋時期,這種夏日冰飲尤為流行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五代·楊凝式《夏熱帖》現(xiàn)藏故宮博物院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宋·蔡襄《暑熱帖》現(xiàn)藏臺北故宮博物院
蔡襄在《暑熱帖》中還寫道:“精茶數(shù)片,不一一。襄上,公謹左右。牯犀作子一副,可直幾何?欲托一觀,賣者要百五十千?!彼o朋友送去精茶數(shù)片,以此消夏,同時還送去犀牛角做的棋子一副,供朋友鑒賞,并說,這副棋子的賣家說它值不少錢。
米芾《逃暑帖》(現(xiàn)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(shù)博物館)直言:“逃暑山陰,頹然一榻?!边@位性格狂放的藝術(shù)家選擇直接逃離城市,“頹然”二字極盡其慵懶困乏之態(tài),仿佛能看見他癱臥榻上的模樣。米芾的避暑方式頗具道家順其自然的意味,與其書法中追求天真自然的美學一脈相承。
宋徽宗趙佶的《夏日詩帖》(現(xiàn)藏故宮博物院)是一幅瘦金體書法作品,展現(xiàn)了皇家避暑的奢華,詩有四句,前兩句“清和節(jié)后綠枝稠,寂寞黃梅雨乍收。畏日正長凝碧漢,薰風微度到丹丘?!泵枥L了宮廷園林的夏日景致,通過“凝碧漢”“到丹丘”(游覽亭臺)等意象,將暑熱轉(zhuǎn)化為審美對象。瘦金體的凌厲線條與詩意形成有趣反差。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王羲之《今日熱甚帖》
/strip/ignore-error/1|imageslim"/>
明·唐寅《吳門避暑詩》現(xiàn)藏遼寧博物館
明代蘇州人唐寅的《吳門避暑詩》(現(xiàn)藏遼寧省博物館)運筆不急不滯,圓潤秀麗,肥瘦得宜,字跡飽滿,字字溫潤。整幅畫面清新爽朗,一氣呵成。詩中所寫則充滿市井氣息:“吳門避暑不愁難,綠柳陰濃畫舫寬。石首鮮呈黃蠟面,楊梅肥綻紫金丸。密遮竹葉涼冰檐,散插榴花角黍盤。忽報洗天風雨至,一時龍掛萬人看。”有柳蔭竹林,有黃魚楊梅,有榴花粽子,還會有風雨吹散暑熱。只不知,這風雨是否為詩人想象。
明代馬愈的《暑氣帖》(現(xiàn)藏故宮博物院)則記錄了另一種消夏方式:“暑氣初平,頗有涼思。十一日敬潔一觴,敢請移玉過寒舍話舊片時,惟不外是荷。馬愈奉醫(yī)相杜先生閣下。”這位書法家選擇以雅集消暑,邀請友人把酒言歡。帖中行書流暢自然,“涼思”二字尤其清朗,仿佛真有一縷涼風穿透紙背。
王羲之的從容、楊凝式的豁達、蔡襄的克己、米芾的放任、唐寅的自足,這些流傳至今的書法展現(xiàn)了他們在面對酷暑挑戰(zhàn)時的不同反應。從這一點看,這些書法大家留下的不僅是藝術(shù)瑰寶,還是一部用墨寫就的“消夏文化史”。在這個格外炎熱的夏天,當我們走進博物館,凝視這些泛黃的紙絹,或許能體會到一種超越時空的情感共鳴:千年前的汗珠早已蒸發(fā),但那份對清涼的渴望,將身處蒸籠般的苦楚轉(zhuǎn)化為藝術(shù)美的能力,依然鮮活如初。
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 臧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